从河西豪族到帝国柱石的传奇人生
李抱玉(704年—777年),本姓安,初名重璋,河西(今甘肃武威)人,唐中期重要的军事将领,唐朝开国功臣安兴贵的曾孙。祖籍为西域粟特安氏家族,后迁至河西地区,成为当地的望族,并以善养名马而闻名于世。
天宝十五年(756年),唐玄宗因李抱玉在河西作战有功,赐名“抱玉”,寓意胸怀德才而不外露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李抱玉上书说耻于和叛军首领安禄山同姓。至德二年(757年),唐肃宗又下诏赐姓李,遂改名李抱玉,从此全族皆姓李,并改籍贯为京兆府。这一改名不单纯是个人身份的转变,也表明了他对唐王朝的忠诚,更象征着李抱玉及其家族融入到唐朝统治的核心,从河西地方豪强转变为国家倚重的军事贵族。
李抱玉从小在河西长大,这一地区地处丝绸之路要冲,多个民族相互交融,战事频繁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李抱玉弓马娴熟,深谙兵法,经常跟从军队幕府,造就了他沉着刚毅、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卓越的军事才能。加之他为人忠肝义胆,足智多谋,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为唐朝重要将领奠定了基础。
值得注意的是,李抱玉家族渐习礼乐经史,受到士人风气的熏染,已有儒化倾向,使得李抱玉在保持将领本色的同时,也具备了相当的文化素养。这也为其家族的兴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,具有深远意义。如李抱玉的堂弟李抱真,练兵有方,“天下称昭义军,步兵冠诸军”(《旧唐书·列传第八十二》)。
展开剩余61%李抱玉军事生涯的真正起点是在乾元初年(758年)。当时身为太尉的李光弼发现了这位年轻将领的才能,引荐他为偏将。在李光弼的麾下,李抱玉屡建勋绩,由是一举成名。乾元二年(759年),史思明攻陷东都洛阳,锐气正盛,李光弼命李抱玉镇守南城(今河南孟州)二日,以待援兵。李抱玉采用缓兵之计,趁机修缮设备,后出动奇兵,里外夹击,斩杀敌军甚多。此役不仅成功保住了南城,还协助李光弼固守河阳,收复了怀州(今河南沁阳),李抱玉也因功得以升至泽州刺史,兼御史中丞。这是李抱玉军事生涯的第一个高峰。
唐代宗即位后,擢升李抱玉为泽潞节度使、潞州大都督府长史、御史大夫,加领陈、郑二州,直至兵部尚书,封武威郡王。但李抱玉上书,坚决不受王爵,于是改封凉国公,拜司徒。广德元年(763年),吐蕃入侵长安,唐代宗逃至陕州(今河南三门峡)。一时间,散兵和村闾亡命之人相聚为盗,在南山五谷劫掠百姓。朝廷派薛景仙(太子宾客)前往招讨,一连数月无果。后李抱玉率兵讨伐,设奇计,不到十天就平定了五谷之乱。因功任凤翔、陇右节度使,后又升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兼河西、陇右、山南西道副元帅,统领凤翔、潞、梁三大府,品秩比于三公,威望显赫,位极人臣。
但李抱玉深忧位高权重,再次辞让多职,请求退授兵部尚书。这种不贪图爵位与权利的谦虚品格,在藩镇势力膨胀、将领争权夺利的唐朝中期显得尤为可贵。另一方面,也说明李抱玉颇具政治智慧和谋略,他深知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招致杀身之祸的人比比皆是,所以,在飞黄腾达时,他能适当藏拙退让,这无疑是明智的保身之举。
李抱玉的谦逊让贤,获得了唐代宗的高度赞许和极大信任,愈发恩宠于他。安史之乱后,唐朝国力受损,边境防御变得异常薄弱,吐蕃每年都要寻机入侵。歧阳(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部及扶风县北部)作为京都长安西面的重要门户,唐代宗便把守卫歧阳的重任交给了他,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缓解了边境的危机,但最终也无法改变唐朝由盛转衰的整体趋势。
李抱玉镇守凤翔共十余年,虽然没有大破戎虏之功绩,但是阻止了吐蕃的西侵,打击了辖境内的盗贼、暴乱,使百姓安居乐业,被当时人称颂。大历十二年(777年),李抱玉去世,年七十四。唐代宗为悼念他,特停朝三日,并追赠太保,谥号“昭武”。
来源:黄河清风
发布于:北京市惠融配资-前十大证券公司排名-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入口-线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